浅析“管理”的本质
“道”常无为而无不为。侯王若能守之,万物将自化。化而欲作,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。镇之以无名之朴,夫将不欲。不欲以静,天下将自正。
初汉尊道,武帝兴儒。道常无为,可无不为,其带来思想上冲击是非常强大的,唤起了许多人“不劳而获”的潜意识,认为什么都不做就等于什么都做了。这种人的想法是错误的,但不代表“无为”是错误的。武帝之所以废道兴儒,因其大一统后对外战争、内部治理的需要,当道家的“无为”无法进行有效管理时,势必会被抛弃。但这就是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,本质是没有改变的。
天下皆谓我:道大,似不肖。夫唯大,故似不肖。若肖,久矣其细也夫。我有三宝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俭,三曰不敢为天下先。
儒家已经融合了道家的“无为”,但却宣扬“有为”,这是时政所需要的。“不为天下先”乃儒家“中庸”之“道”,亦武帝恪守道家思想的佐证。有人看到这里一头雾水,如何融合?这就要从本质上认清什么是管理。
无论是国家、机关、企业、班级……不同职务的人数分布均是上图的金字塔形态。
管理分为正向管理与逆向管理。正常状态下,职务稳定的人群管理相对职务不稳定的人群。不稳定即流动性,且流动性越强,该职务的从业人数就越多;流动性越弱,该职务的从业人数就越少,这便是“正向管理”;当底层体量超过顶层管理能力时,便产生了逆向管理,“万民书”、“农民起义”等事件均属此列。
一个公司创业时期,必然都是有效的“正向管理”,人员并不多,管理起来也比较容易;当公司步入正轨员工递增,这时创始团队无法进行有效管理时,为了延续有效的“正向管理”便会产生新的职务。但“正向管理”无限制产生新的职务,会造成管理的时效性差、效率低,最终会演变为企业产品力不足、业绩下滑等致命问题,于是成了无效的“正向管理”。道德经中的“无为而治”,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产生的。即让底层通过“道“、”德”作为目标自治,降低管理成本从而具备更强的竞争力。而儒家把“道”与“德”替换为“仁”、“义”、“礼”、“智”、“信”,相对“道德”这种抽象的概念看上去更具体、更利于普及。顶层接受底层优秀的基于”正向“思想的”逆向“建议,看上去是“逆向管理”,但本质却是正向的。这就是“无为”与“中庸”,自然没有必要去”为天下先“了。汉武帝兴儒只是给了人民一个目标,为了更好的”无为”,当道家的“无为”和儒家的“有为”是一个东西时,也就不存在矛盾了。
往古来今谓之宙,四方上下谓之宇,道在其间,而莫知其所。故其见不远者,不可与语大;其智不闳者,不可与论至。
淮南子刘安说:“往古来今谓之宙,四方上下谓之宇”,宇是空间、宙是时间。人类建造房屋、排时间表,看上去是在管理空间和时间,但殊不知是在接受宇宙的管理,这便是“无为而治”的最高境界:“道在其间,而莫知其所”。